道信空见平台首页

首页 >> 佛法大师

揭示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的神秘魅力,深度解析与实践指南

 2024-04-18 09:21  


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简释(二十四)

"自觉 "不同于凡夫的迷惑不觉,超越了六道凡夫的境界;"觉他 "不同于二乘人的自觉,超越了出家人的境界;"觉满 "不同于菩萨的偏证,超越了菩萨的境界。总之,佛的自觉是 "自觉",佛的觉他是 "觉悟",觉他圆满是 "觉悟"。"自觉 "是指在理性(觉悟)上,以宇宙人生作为自己觉悟的对象;"觉他 "是指在慈行(觉悟)上,以一切众生作为自己救度的对象;"觉他 "是指在知行合一上,以自利利他、福慧圆满作为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标。由此可见,佛陀的确是一位彻底觉悟了人生真理,成就了完美利他的伟大人格的圣者。

综上所述,佛陀开悟的内容是外证一切缘起性空的真理,内证自心的佛性。但 "悟 "与 "迷 "相反,众生迷于生死之苦,而佛陀的证悟则通向永恒的解脱与安宁;只有佛陀的证悟,才会让迷恋的众生豁然开朗。本来,心、佛、众生三者并无区别,区别就在于迷与悟的不同。要知道,人人都有佛性,众生只要能从迷梦中醒来,秉承佛陀自利利他的救世精神,践行到底,修福修慧,直至圆满,都是佛。

但有些人可能会问:"小乘不是也开悟了吗?为什么不能称为佛呢?因为他们只是证得了偏空的真理(自觉还不圆满),尤其是他们只顾自利,只求个人的生死解脱,而没有觉他,所以还不足以称佛。而菩萨不也做了很多觉他的工作吗?为什么他们不能称为佛呢?这是因为他们的他觉还没有圆满(还没有福报),还有微细的无明没有破除,他们的觉悟还没有圆满,就像十四夜的月(还没有智慧),所以他们也不能称佛。

因此,佛的崇高伟大在三圣身上得到了独一无二的彰显,所以只有佛才配得上 "大觉者 "的称号。

只有佛才配称 "大觉者"。"得",因修行之功,由始觉智本觉之理,理智合一,始本不一,达于末觉,名曰得。其实,得未曾得,因为得就在那里。

阿 "译为 "无","耨 "译为 "就","三 "译为 "正","嗟 "译为 "等","菩提 "译为 "正觉",合起来就是 "无上正等正觉"。下面我想对它们逐一进行简要说明:

"正悟"("正 "非邪,"悟 "非迷)是指正确的觉悟--不颠倒、不戏论的正确智慧;这是为了区别凡夫的不悟和外道的邪悟。这是为了区分凡夫的不觉与外道的邪觉。众生自无始以来,因妄想执着本觉真性而埋没于五蕴之中,迷而不觉,故称 "不觉众生";外道心外求法,其觉悟之道非妄即邪,故都不配称为正觉。

"觉悟 "之后,才能真正做到 "正觉"、"平等",才能无私利他,这才是区别于小乘的独特觉悟。小乘虽有正觉,但求自利,不能利他,有失偏颇,没有平等普贤之心,不能称为正等正觉。

没有人能够超越 "无上","无上 "圆满三界,具足一切功德--在自证方面,有圆满的智慧;在利他方面,有圆满的功德。这就是菩萨的差别。菩萨虽然能觉悟自己,也能觉悟他人,但自证的智慧还没有圆满,微细的无明还没有破除,利人的功德还没有圆满,还有更高的佛果要追求。因此,只能称为 "正等正觉",而不能称为 "无上"。只有佛是福慧双修,究竟圆满,才够得上 "无上正等正觉 "的称号(正觉即自觉,等觉即他觉,无上即圆觉)。这 "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"等九个字,为什么不直译为 "无上正等正觉 "而仍存在于梵文中呢?因为这是佛的三圆满德,为表示恭敬,故不转。这就是 "转经四例 "中的 "转字不转音",以及 "五不转 "中的 "敬不转"。

现在经文说诸佛 "证得智慧果",指的是三界,而经文说菩萨 "证得戒定果",指的也应是十方,宜指十方中的十方菩萨。虽然文中没有提及,但可能是由于经文简短的缘故。三界是竖--时间,十方是横--空间;横代表无穷,竖代表无穷,诸佛菩萨都是依此般若而修证的,可见般若法门实在是太微妙了!只修一卷《心经》,便可成佛。所以,经中说 "般若是诸佛之母",道理就在这里。

概括地说,"障 "是生死的业因,"怖 "是生死的业果,"颠倒 "和 "梦 "是生死的业惑; "涅槃 "和 "三菩提 "是解脱的果报(涅槃是断除一切烦恼和死亡的果报;菩提是断除一切福德和智慧的果报;菩提是证悟一切福德和智慧的果报。涅槃是解脱之果(涅槃是断除一切生死烦恼的 "止果")。既然没有生死业(障)因,自然就会永远解脱(究竟涅槃),证得无上佛果(三菩提)。

上节说 "空不异色,空即是色",分明是有而非空;下节说 "空中无色,空中无情,空中无眼耳鼻舌身意,空中无色声香味触法......",分明是空而非有。 ..... 没有智慧和成就",这显然是指空而不是有;而现在又说 "菩萨得涅槃,佛得菩提",这就不是说 "是空而不是空",然后反复重复了!这样,一会儿 "有而无",一会儿 "无而有",初入佛门的人很容易产生误解--因为他们不懂般若真空的真谛,悟不到中道圆融的道理,对这个 "空而有 "没有正确的认识,难免会产生误解。殊不知,"空 "即 "真空",非小乘之 "偏空",非 "断见空";盖 "真空 "即 "不空",故诸法缘起如是;而 "有 "即 "妙有",非凡夫之 "妄有",非 "常见有";盖妙有非有,故因果万法如是。非有非空,非有非空须知佛法度众生,只是对机说法,对症下药。正如《中观论》所说:"大圣说空,为除诸见;若复见空,不为诸佛所化"。金刚经》也说 "若解如来所说,无有定法,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亦无定法,如来能说,何以故?佛说,皆不可取,不可说也"。这就是上文所说的 "中道 "之义。因为凡夫执着于有,所以说以空治有。既除 "有 "之病,则 "空 "亦应祛除,否则,"执空"("住空"、"留空")仍是一种病。是以,当既不能取于有无,又不能舍于有无,这才是适合进入中道的妙理。

须知,这部《心经》,它所演绎的 "若观"、"若境",无非是空、假、中道。故执有者,以空观破之;执空者,以假观破之;执二边者,以中观破之。处处都是一心三观,一境三义。三义者,"真"、"观"、"照","境"、"言 "也,无同无异。中道第一义谛在于不执着、不执着、不执着、不执着、不执着、不执着、不执着于两边、不执着于中间。佛法的修行其实无外乎微妙,执着一切,则一切皆阻;融会一切,则佛法圆满。佛陀确已得圆融无碍的中道妙谛,故能和光同尘,周流十方,随缘不变,随缘不变。

全句的意思是,不仅菩萨依般若而证得究竟涅槃,而且现在、过去、未来三世一切诸佛,都在因缘中修持同样的般若,并通过修持这一妙法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圆满果位。

待续

揭示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的神秘魅力,深度解析与实践指南

标签:

最近关注
热点内容
推荐内容